这个游戏让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2019/08/07

  小荣(化名)四岁了,妈妈说,2岁起就发现他不怎么说话,眼睛不看人,叫他也是偶尔答应一声。在幼儿园完全不理老师了,也不理周围的小朋友,自己玩玩具,一玩就是一上午,老师也拿他没办法。而且不能换玩具,一换就又哭又闹。

  小荣的表现是比较典型的孤独症症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社会交往障碍的重要神经心理学机制是“心灵解读”能力的缺损。

  那么,什么是“心灵解读”能力呢?

  主任医师、重庆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主任邵智教授解释:“心灵解读”能力是指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心灵解读”能力缺陷,即缺乏推测他人愿望、信念、意图和情感的能力,导致难以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并无法判断和预测个体行为,并直接影响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出现社会交往障碍。

  开启孩子孤独的心灵之窗

  这竟然是一个游戏

  从社会知觉方面来说,孤独症患儿与人交流时,由于不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心理,所以对尴尬、内疚等复杂的情绪识别困难,不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心理活动,也是使社交屡屡受挫的原因。

  人往往是通过他人的表达来了解他们,如孤独症儿童这样的“不表达”群体,为了探索他们的心理世界,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人们发明了一种游戏“沙盘游戏”。

  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患儿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

  “心理沙盘是以探索心灵世界为目的的。”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缪虹说,“哪怕是孤独症的小孩子,也是对外界有兴趣的,一个动作,一个小玩具,一种鲜艳的颜色,都能让他入迷,所以利用沙盘游戏的开放性,激发孩子对沙子的兴趣,从而发展突破他们的动作、思维、语言,使他们更快的学会表达。”

  说话是孤独症儿童的最大难题

  这个治疗不需要他们说话

  “说话”是孤独症儿童最难做到的事。

  而沙盘游戏恰好就是,融入的时候并不太需要语言。它像一面窗,可以打开或透视人的心灵,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的无意识会自动流露在沙盘之中,治疗师能够根据沙盘游戏场景去洞察游戏者的潜意识内容。

  以这种游戏的形式展开,尤其适合儿童,他们很容易投入到游戏中,得到最佳的效果。

  小荣在来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康复科后,很快就接受了沙盘游戏治疗,在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他的治疗师司琪老师说:“沙盘游戏主要是为了激发小荣与人沟通的一个意愿。他在经过训练之后,现在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比较简单但清晰的思维和逻辑,现在能够进行游戏的高阶内容,比如假想性,探索性。刚开始的时候是无组织无目的的,现在他渐渐有了跟人沟通和探索的欲望,跟我们眼神,互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