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上课坐不住怎么办?看看重庆小米熊何旭涛主任怎么说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2019/09/10

​​多动症的孩子往往让家长、老师非常头疼。

 

据媒体报道,德国多动症儿童的确诊病例逐年增加,为了让好动、尤其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学生在课堂上安静下来、上课期间不离开座位,德国约200所学校要求他们穿沙袋背心上课。

 

沙背心的重量从1.2千克到6千克不等,当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每次穿着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不过,这种做法在家长和精神病学家中引发了争议。

 

 

争议不断

家长老师各有说法

 

引进沙背心的学校认为,相比给予利他林之类的精神类药物,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简便的方法。

 

德国《汉堡晚报》援引学校教师格希尔德·德瓦尔的话报道:“孩子们喜欢穿这种背心,没有人是不顾其意愿被迫穿上的。”

 

9岁的学生弗雷德里克患有多动症,3年来一直穿沙背心上课。其母亲认为,穿沙袋背心的确对孩子听讲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融入课堂,因为他不必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管住胳膊腿儿上。”

 

不过,持批评态度的一方认为,沙背心是精神病院用于约束有暴力倾向患者的手段,让孩子穿它存在被污名化的危险。

 

有家长在脸书上表达对校方这一做法的不满:“你怎么能对一个孩子说,‘你有病,作为惩罚,你必须穿上这种不仅让人身体痛苦,还让人在全班面前像个傻子的沙背心’。”

 

还有一些精神病学家质疑沙背心的长期使用效果,因为目前并没有相关数据支持。  

 

(德国孩子穿沙背心上课,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有多动症

43家长联名要求他退学
 

 

肖肖(化名)是公认的“熊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其他人,还欺负别的同学。到了什么程度呢?焦虑的43位家长在联名信上签名,按手印,希望校方“劝退该名学生”。

 

在这之前,他被诊断患有轻度智力障碍和混合型多动症

 

校方的态度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给予孩子更多耐心和包容,也对全班同学的成长有所帮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孩子退学不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也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最后的解决方法是:肖肖的父亲陪读,在没有父亲陪伴的时候,就不能来上课。

 

肖肖父亲从此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日子,每天半天陪肖肖读书,半天带他回工厂上班,还好老板很开明,让他早上来打卡,上半天班,算一天的钱。

 

“这不是孩子的错。作为父亲,我不能放弃他。我是他爸爸,我有责任做这些事。”肖肖父亲说。

 

肖肖已开始进入治疗和康复训练期,我们祝福他早日恢复健康,能独立上学、完成学业。

 

 


2300万多动症患儿

及时干预是重点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正在遭受多动症困扰,发病率约6.26%,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公众疾病认知不足以及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类医生的短缺,多动症患儿的就诊率还不足10%,即使确诊后也仅有三分之一的患儿能坚持接受规范治疗。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门诊何旭涛主任表示,对于儿童来说,到了学龄期有了学业任务,功能损害就变得更加凸显。

 

一旦出现功能损害,治疗难度就加大了,比如一个6岁的孩子确诊有多动症,但没有治疗,拖了两年,发现学习跟不上,才又回来继续治疗。

 

但6到8岁这个时期的学业基础他实际上是没有打好的,比起其他正常的健康的孩子,他已经落后了两年,所以一定要尽量干预,最好的时间是4-6岁左右
 

 

康复训练很有用

熊孩子变安静小画手

 

小俊(化名)6岁,治疗前是学校里著名的“熊孩子”,上课时到处乱跑,脾气很暴躁,时常和家人、同学发生冲突,经检查后确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后,小俊现在可以乖乖地坐着上完40分钟的课,还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脾气也好多了,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半小时画画。连小俊奶奶都说现在说什么他都听话了,还主动帮家里做事。 

 

何旭涛主任说,多动症的孩子单纯用药物效果是不太好的,这些孩子更需要感统、言语、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必要时还需要配合电生物理疗。

 

 

这两类家长的孩子更容易有多动症

家长:请要控制你“寄几”
 

 

1、戏精。

许多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过多地表现自己,如不断地“炫耀”自己会玩新玩具,新游戏等等,这样太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减少孩子注意力。
 

 

2、敷衍。

如果成年人态度敷衍,和孩子相处时很冷漠,孩子根本做不到专注。比如打麻将、玩手机,根本不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样的孩子注意力也是不会集中的。

 

何旭涛主任认为,成人不应该认为“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在给孩子治疗的同时,也要抽出身,看看自己与孩子的互动质量,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专注”。

 

这种专注并不需要你扮演高调的戏精或者唠叨个不停,而是要静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在他想要放弃时,你依然对他的活动抱有兴趣。

 

你的态度,才是孩子是否能专注的关键。对于大人来说,能做的最好的保护方式应该就是这样“三不”:不主导、不打扰、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