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自闭症专家论坛讲到:这种方法可有效提高自闭症患儿康复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2019/09/23

​​​​第二届重庆小儿神经与行为发育诊疗康复国际论坛现场快报:

 

“根据临床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单纯的方式,可以解决孤独症的所有问题。”9月22日,主任医师、重庆市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主任邵智教授在“重庆小儿神经与行为发育疾病诊疗康复国际论坛”上讲道。

    


(邵智教授讲解《儿童ASD康复治疗:原则与实践》)

 

 

9岁还不喊妈妈

吃药5年毫无进展

 

这个小男孩叫康康(化名),是一个很帅气的小男孩,已经9岁了,妈妈说,从小孩子就不爱说话,也不爱看人,家里根本没在意,快4岁了,幼儿园老师跟家长说孩子在学校非常沉默,也不跟小朋友玩,叫他也不答应,家人才带他去做了检查,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我们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以为就是孩子说话、意识什么的发育晚一点,也不想耽误他上学,医院说可以吃药,就一直开药给他吃。”康康妈妈在小米熊儿童医院诊室,对会诊的医生说,“可一直到现在吃了这么多年,感觉没什么用,他只是学会了叫妈妈,偶尔会答应一声嗯,其他时候完全跟我们没有交流。这都9岁了,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是不是已经没救了?”

 

康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根据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门诊的不完全统计,前来诊治的孤独症儿童超47.8%以上曾接受过比较单一的药物、电疗,或者只接受行为训练,但效果都很不好。

 

孤独症发病率不断攀升

复杂病因需要多元化治疗

 

在本次学术论坛上,中山大学自闭症研究权威专家静进教授告诉大家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范围内,孤独症的发病率都在逐年攀升。保守估计,中国目前大约有200万左右孤独症儿童,占儿童精神残疾的首位,这还是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统计数据,落后的地区、农村根本无法统计,而这些地方,很有可能是孤独症高发的地区,因此,孤独症患儿的数字也许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静进教授讲解《自闭症与其他发育行为障碍的鉴别诊断》)

 

 

“这是一个基因背景复杂的疾病,”静进教授说,“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它的治疗方式也不应该、不能是单一的。”

 

在这一点上,邵智教授有相同的观点。

 

通过多年不断与国内外专业领域的专家交流、及临床实践,邵智教授总结出了孤独症儿童临床干预新模式:综合性干预模式。主要是SMF模式,即临床治疗、家庭支持、社交沟通三者合一

 

社交沟通主要体现在当前的康复训练约有48种,如言语、认知、感统,包括艺能训练等等,也就是现代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MDT多学科诊疗模式

 

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壁垒,同时在各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搭建起跨学科诊疗平台,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

 

而孤独症患儿所需的药物、电生物理疗及康复训练,正是MDT模式目前在实践和探索中融合得最好的诊疗方式。

 

同时,邵智教授还强调,在不同阶段,康复治疗的关注点也应不同,是为“个性化治疗”。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胡楠楠博士作为一名女性,则对综合治疗的某些方面更为细致化。她在认同了静进教授和邵智教授多学科的同时,对于“个性化治疗”提出了更为深入的见解。

 

胡楠楠博士表示,“音乐治疗”和“美术治疗”是依据“残疾人教育法案”提出并认可的教育方法。

 

孤独症患儿中,过半儿童对于音乐和美术方面有着独特的感知,因此这两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他们的沟通技巧、社交技能和情感技能进行柔性诊疗。

 

有数据显示,综合治疗中,接受了音乐和美术治疗的患儿,通常在4-6个月内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目标。

 


(胡楠楠博士讲解《ASD的个性化治疗和不同治疗阶段》)

 

 

融合大爱与科学

未来之路不孤独

 

邵智教授表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一个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需要医院、家庭、社会全方面的协作。就单从医疗技术的层面来讲,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孤独症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治疗走过较长的路,最近的10年来,相关领域的专科医生、康复师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孤独症孩子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中来,已经渐渐成为这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他们的加入使得孤独症在早期筛查和干预方面有了更好的力量,并且渐已形成更好的体系去帮助这些孩子。

 

在未来,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将筹建“自闭症康复治疗中心”,邵智教授也将常态化地在此为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和技术上的培训,小米熊儿童医院欢迎国内的同仁和海外的专家一起为中国孤独症事业和孤独症的儿童家庭做出努力与贡献,用大爱与科学让孤独症儿童的未来之路光明灿烂,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