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发病率高,5-8%的儿童罹患言语语言障碍,且有大于1/3的患儿会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在第二届重庆小儿神经与行为发育疾病诊疗康复国际论坛上,深圳市儿童医院言语治疗科主任杨峰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临床诊疗思路。
儿童语言障碍有7个报警信号
家长需把握这些关键时期
“有的家长用‘贵人语迟’或者‘金口难开’来安慰自己,其实这是不对的。”杨峰教授说,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比同龄人说话迟,应该提早引起重视,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认为长大了就好了。
因为0-3岁是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6岁以后再来重视这件事情,改变的可能性就不大了,语言发育的损伤将会伴随一生,让孩子长大后在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可能有明显缺陷,而且很难再改善。
那么,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呢?
(杨峰教授讲解《儿童言语语言障碍临床诊疗策略》)
杨峰教授提醒,儿童语言发展障碍有这些警报信号:
0-1岁时对声音缺乏反应,表现过于安静,与养护者眼神接触少;
2岁时无任何单字词语出现;
3岁时仍然无法使用简单句;
4岁时还有较多发音错误,说话内容不易理解;
5岁时还没有叙事能力,不会讲简单故事;
2-5岁期间持续超过三个月以上的口吃;
2-5岁期间语言能力出现明显退步。
“其中,3岁时无法使用简单句是红灯信号。”杨峰教授说,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看医生了。
全面评估是关键
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说话说不清楚就一定是语言障碍吗?对某个词语说不准确一定需要治疗吗?”杨峰教授解释说,其实不一定。对于语言障碍的评估,一定要做到一个字——“全”。
“评估一个孩子是否有语言障碍,需要从孩子的沟通能力、语前能力、构音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心智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
杨峰教授说,医生需要根据家长的主诉,区分孩子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其他检查,才能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是语言障碍,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语言障碍,应该怎么治疗。
(杨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杨峰教授表示,孩子出现语言障碍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即先天性的原因,如:
听觉器官异常,听不到声音便无法接受语言刺激,很难达成高度的语言发展;
大脑发育异常,如脑瘫,常伴有语言和智能障碍;
构音器官异常,包括肺、喉、面部、口部肌肉,硬腭、腭咽肌、舌、下颌等,可能会造成语言的发育障碍。
此外,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等,也会有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
外因即后天原因,如:
老年人带孩子,由于老年人精力体力不够,和孩子的互动不够,并且过度的保护局限了孩子对外的探索,限制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环境问题,有的家庭语言环境复杂,比如说有方言、有普通话,甚至有外语。这会让孩子产生混乱,语言的发育就可能会有迟缓;
电子产品引发的问题,当今社会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让孩子失去双向有效互动,且有的产品的语言输入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年龄,容易造成误导。
言语治疗的目标
是患儿整体沟通能力的提升
“言语治疗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幼儿开口说话,而是幼儿整体沟通能力的提升。”说到这里,杨峰教授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曾有某机构号称能在几个月内让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开口叫“妈妈”,有的家长将孩子送去接受了培训,果然,几个月后孩子真的会叫“妈妈”了,但问题来了,孩子只会叫“妈妈”,但并不清楚“妈妈”是谁,于是对所有的人都一样的叫“妈妈”。这岂不成了一个笑话!
那么,正确的言语治疗应该怎么做呢?
杨峰教授介绍,正确的言语治疗是“全语言治疗”,“全语言”即完整的、整体性的语言,全语言治疗是指让儿童全方位学习听、说、读、写的观念。
也就是说,像上面提到的那样的孩子,治疗的目标不只是让他开口叫“妈妈”,还要让他知道“妈妈”是谁,更要提高他的整体沟通能力。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就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治疗的案例。
来自四川的多多(化名)已经3岁了,没有正常语言,不听指令,认知非常差。经过小米熊儿童医院医生的检查评估,认为多多不说话是由于精神发育迟缓造成的。
结合医院6T“测-评-医-教-心-康”管理体系,通过电生物理疗、认知训练、感统训练等一系列的诊疗和康复训练,5个月后,多多会主动表达感情和需求了,不仅话多了起来,认知也大幅度提高,可熟练地说出卡片上的水果、动物名称。
除了让孩子接受规范的治疗,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外因造成的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呢?
杨峰教授建议:
首先,父母应该尽可能自己带孩子,多和孩子互动,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
其次,在多种语言的家庭,建议只说一种语言,如果长辈们的普通话说不好,可以只说方言,不要变来变去;
第三,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要注意内容的筛选,语言的输入水平要符合孩子的年龄,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天不超过2次,并且家长要共同参与,和孩子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