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不好,我应该早点听医生的,早点带她治疗。”前不久,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门诊,一位妈妈对自己没带孩子早期治疗的行为悔恨不已。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熊来到了行为发育门诊何旭涛主任的诊室,聆听这位妈妈的故事。
01
错过黄金治疗期,妈妈很懊悔
这位妈妈怀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小美(化名),今年4岁了。
据小美妈妈回忆,小美的成长算是比较顺利的了:
整个孕期检查中都无异常,生产也很顺利,月子里会抬头,50天时可以逗笑。小美也很好带,吃饱了就睡,从小到现在都不需要抱着哄睡,6个月、周岁体检都正常,在1岁零4个月时开始会叫爸爸妈妈。
可到小美2岁半时,小美妈妈发现不对劲——
这时同龄孩子都能说完整的句子了,但小美还停留在叠词的阶段,只会说爸爸、妈妈,连外公、外婆、阿姨都还不会说。
一开始小美妈妈也挺着急,赶紧将孩子带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去检查,当时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患有语言障碍,建议做早期干预。
但是,家里的老人认为孩子还小,觉得说话晚是贵人语迟,不需要做治疗。
小美妈妈也就抱着这种侥幸的心态。“我想只是内向一些,说话晚了一点,长大了自然就会好起来。”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每一天我都在焦虑,她今天有没有进步?又是哪一天才会比平时多说了一个字呢?”小美妈妈说道。
直到4岁,小美还是只会说叠词,连吃饭、穿衣的需求都无法完整表达,这时家人都开始急了,赶紧带着小美来到小米熊儿童医院就诊。
经过评估和检查,小美是典型的语言发育迟缓。
经过沟通,小美接受了言语、认知和感统的系列康复训练,一个月以后,小美已经能说七八个字左右的句子了。
医生告诉小美妈妈,孩子如果能刚发现时就进行干预,效果会更好。小美妈妈的眼睛又润了,“都怪我,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期!”
02
语言发育迟缓,要早发现早干预
不得不说,小美妈妈这心也太大了吧!竟然拖延了一两年才来治疗!
结合中国家庭养育方式及小米熊儿童医院的门诊情况,副主任医师、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门诊何旭涛主任表示:
当下处于育儿焦虑时代,特别是国家放开了二孩政策,很多父母无法同时兼顾到两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当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可能就只是简单地往“沉默寡言”、内向方面下结论。
但是,语言发育迟缓的终端就是自闭症,因此,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十分重要。
对于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征兆,何旭涛给出了以下几个需要引起警惕的时间节点:
6个月:不笑也不尖叫,对声音没反应;
9个月:极少或不发咿呀声,不表现出高兴或生气;
12个月:不用手指东西,不用手势,不会点头或摇头;
15个月:还不会开口说第一个字,对“不”或“再见”没反应;
18个月:不能保持用至少6~10个单字,听不清或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
20个月:辅音含量(如:b,p,m,f等)少于6个,不能明白简单的指令;
24个月:词汇量少于50个单字,对社交没有兴趣;
36个月:不熟悉的人很难听明白孩子的话,不会简单的句子。在何旭涛主任看来,只要孩子在以上各个时间段出现了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异常,家长就需要引起警惕,最好能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诊断。
若确认为语言发育迟缓,就需要遵医嘱,在进行一定的康复评估之后,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进一步提高确诊的成功率。
03
这些语言训练 在家也可以做哦!
孩子在医院接受正规、持续、连贯的语言训练非常重要,有的家长认为,是不是孩子接受了医院的训练,家长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呢?
错!专业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家长,却是孩子最好的语言老师。
因为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是家长,若是家庭训练与专业训练结合起来,必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在家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小熊特意向何旭涛主任“讨教”了几招,家长们不妨带着孩子试试哦!
1、理解训练:
选用不同范畴的卡片(彩色、无文字),如水果、动物、生活用品等,如向孩子出示2张,说出其中一张的名称,让其指认,卡片数量根据能力由少到多,内容由熟悉到陌生。
从不同类物品到同类物品的指认,从名词、动词、再到两词句、三词句、简单句、复杂句、语法的训练等,从两词句水平开始可以看图书指认。
2、记忆能力训练:
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孩子的记忆能力,如反复识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等。
3、注意力训练:
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如穿珠子、听故事回答问题等。
4、表达训练:
这一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充分引导儿童与人主动交流。从手势语、象声词(如喵喵、汪汪)到叠声词(猫猫、狗狗)再到成人语,从名词、动词的表达再到两词句、三词句、简单句、复杂句、语法的表达训练等。
5、训练时间: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配训练内容,15-30分钟/次,2-3次/每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应将玩耍与教学结合到一起,多鼓励、表扬孩子,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