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专家讲解:2岁孩子反应迟钝还喜欢转脸盆究竟是不是自闭症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2019/10/20

​​10月19日,首都儿科研究所杨圣海博士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会诊。会诊室里,我们看到了和往常不太一样的“画风”:

 

一位年轻男子拿着一叠各种各样的检查报告,正和杨圣海博士交流着。男子是孤身一人前来会诊的,身边没有其他亲人,连孩子都没有带来。给孩子看病怎么不带孩子来呢?难道孩子出远门了不在家?仔细打探,才知道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

 

01

不愿再次错过孩子成长 细心宝爸发现问题

 

原来,这位年轻男子的孩子2岁9个月了,名叫“昕昕”(化名),是他家第二个孩子。

在昕昕的爸爸看来,昕昕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可昕昕妈妈坚持认为孩子没有问题,拒绝带昕昕到医院检查。


(杨圣海博士与昕昕爸爸交谈)

 

“之前因为工作,错过了第一个孩子的成长,如今我不想再次错过,所以对昕昕特别在意。”昕昕的爸爸说,也就是因为特别在意,他才会发现这些细节。

 

那到底是哪些细节引起了昕昕爸爸的注意呢?

 

昕昕爸爸解释说:

 

昕昕才几个月的时候,他带昕昕到游泳馆游泳,别的孩子都会咿咿呀呀玩耍得很开心,昕昕却自己玩自己的,没有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随着昕昕慢慢长大,他发现昕昕反应迟钝,叫他好几声才会有反应;语言能力也不行,到现在只能说简单的叠词及一些无意义的语言;不喜欢与人交流,经常做一些转皮球、转脸盆等刻板行为。


昕昕的爸爸很担心,查阅了各种书籍,怀疑昕昕有自闭症倾向。

 

可当昕昕爸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昕昕妈妈时,却遭到了异议——昕昕妈妈认为孩子没有问题。

 

02

检查结果正如所料 康复治疗道路漫长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也为了不错过昕昕的最佳治疗期,昕昕爸爸带着孩子辗转各个医院。

 

听说杨圣海博士要到重庆来会诊,昕昕爸爸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但苦于家人的阻挠,昕昕爸爸不得不自己带着检查报告前来会诊,于是出现了这不一样的“画风”。

 

杨圣海博士仔细查看了昕昕的检查报告,认真聆听了昕昕爸爸的描述,认为昕昕主要是发育迟缓,另外确实有自闭症倾向。

“从脑核磁来看没有什么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昕昕爸爸表示不解。

 

杨圣海博士解释说:

造成昕昕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有生物学方面的,也有生理学方面的。

 

其中90%以上的原因是生物学方面的。产前、产后因素,遗传基因问题等都属于生物学因素。

 

但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没办法改变的,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才能逐渐改善。


“康复治疗需要做多久呢?”昕昕爸爸问到。

 

“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杨圣海博士说,康复治疗的效果是难定的,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终生康复。

 

“但不管怎么样,越早干预效果会越好。”杨圣海博士解释说,昕昕现在就已经发育落后了,如果等到孩子六七岁了才做康复,就差其他孩子很长一截了,效果肯定没那么好。

 

听了杨圣海博士的建议,昕昕的爸爸如同吃了“定心丸”,决心带昕昕走上康复之路。

 

03

孩子发育迟缓需重视 这些现象是警示指标

 

杨圣海博士表示,孩子发育迟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对于6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以下特征可以作为早期发现的警示指标:

 

①6月龄后不能被逗乐(表现出大声笑),眼睛很少注视人;

 

②10月龄左右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但听力正常;

 

③12月龄对于言语指令没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动作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

 

④16月龄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

 

⑤18月龄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显示参照和给予行为;

 

⑥24月龄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

 

⑦任何年龄阶段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

 

家长若发现孩子有这些指标,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医院进行精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