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你快点,跟上来,进来。”
“快点快点,把包包拿过来。”
“快点说啊,医生在问你,闷起干啥子。”
“老师叫你进去,快去噻!不要发呆!”
“谢谢老师,说再见,快点说啊!”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行和行为发育门诊,康复科教室外,随时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些焦虑的家长。
很多家长从早上孩子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停地催孩子:
快点起床、快点穿衣服、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喝水、快点吃饭、快点出门上学、快点把作业做完... ...
每天不停地催孩子“快点”成了很多家长绕不开的魔咒。
爱拖拉的9岁小姑娘
小雯(化名)9岁,平时做什么事都很磨蹭。
比如写作业,才写了两个字就开始抠橡皮、玩彩笔,一小时都写不了10个字。
本来30分钟可以完成的作业,硬生生要磨蹭一个晚上,有时都11点多了还在做作业。
更无奈的是,这还是在妈妈或者爸爸陪伴的情况下,“如果没得人陪,估计一晚上她都写不完作业。”小雯妈妈说。
这还仅仅做作业,生活中小雯做事也没有效率——
本来正在吃饭,忽然窗前有小鸟飞过,她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
本来要去刷牙,可是当她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就开始玩了起来,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
这小家伙几乎做任何事都这样,边做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不仅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也耽误了家人好多时间。
小雯妈妈向医生抱怨道:“她就是特别容易分散精神,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
小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像小雯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但不能说他们都是“慢性子”
“慢性子”和因“注意力不集中”拖沓是两回事
这样的孩子磨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一: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简单来说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前庭觉失调:很难把信息进行过滤和排序;
触觉敏感:负面想法多,因过多顾虑和担心,没有动力很快的完成;
本体觉失调:掌控自己的肢体是有障碍的;
视知觉问题:写作业看错、写错等,耽误时间。
由于感统失调而导致的拖拉磨蹭,常见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
感统失调的孩子神经、肌肉功能不成熟,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大脑和手脚的配合不灵活,在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时会比较吃力,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笔时都会显得“慢”。
原因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随着环境污染,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等因素,多动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上面提到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是ADHD儿童的典型表现。
ADHD儿童不仅在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广度、注意力分配、注意力转移等注意力品质方面存在不足现象,生活中还常常拖拉磨蹭、丢三落四、有小动作多、冲动脾气差等情况。
这是因为大部分ADHD患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不足,导致兴奋系统在脑内占有优势地位,从而使脑的抑制功能减弱,造成ADHD患儿对外来的各种刺激不加选择作出反应,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过多的活动和冲动行为。
“拖延症”怎么解决?
根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80%的父母每天都会催孩子“快点”,还不止一次。
特别是在出门、吃饭、写作业、洗澡、睡觉时,催促会格外频繁。
催的时候,父母着急上火,孩子心里也不好受。
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门诊何旭涛主任表示:
在临床上调查询问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排名第三的,就是“父母的催促和唠叨”,这让孩子们烦不胜烦,还有很多孩子向他倾诉,说自己对催促有很大的压力,甚至做梦都梦见父母催促自己。
何旭涛主任建议,无论孩子是哪方面原因引起的拖延,家长最好不要一直催促,很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若是感统失调和多动引起的情况,临床上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拖拉磨蹭、小动作多、丢三落四、好动冲动等多动倾向,带孩子早早做个检查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是因病理原因导致,就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让孩子早日摆脱小“磨”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