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上课走神?重庆小米熊专家讲解:家长可以这样做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2019/11/06
 

近日,一则《小学生戴头环监测上课走神》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

 

事情是这样的:

 

一款名为赋思的脑机接口头环设备出现在浙江金华的小学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佩戴这个“头箍”可检测出上课的专注度,然后会给孩子的注意力打分,看看他们上课时是否专心、有没有转移注意力。

 

且不说这款“高科技”所引发的争论,为什么此款头环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呢?

 

其实说到底,是因为家长和老师都太在乎孩子的成绩啦!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自然提不上去,这时很多家长和老师就开始着急了:

 

是不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好啊?

是不是没有学习动机啊?

是不是思想懒惰啊?

……

 

此时,只要是能让孩子提升专注力的方法,家长们都愿意一试,甚至还有家长让孩子吃“聪明药”来达到专注力提升效果。

 

 

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除了一些外界原因以外,还很可能是某种病呢!

 

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可能会在上课期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等现象。

 

 

很多多动症患儿因没有接受治疗,连中学都不能毕业,更无缘大学,不仅如此,还可能会造成更糟糕的后果——

 

心理自卑、内向,症状延续到成年,影响事业、人际关系、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生活,个别人还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么,家长们该疑问了,如何判断孩子是正常的好动还是多动症呢?

 

小熊特意请教了副主任医师、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门诊何旭涛主任

 

No.1

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区分主要看这几点

 

 

何旭涛主任表示,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并非所有好动的儿童都是“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这类儿童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常常使家长和老师感到无能为力。

 

 

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好动、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

 

1、注意力方面:

 

好动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2、自控力方面:

 

好动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

 

3、行为活动方面:

 

好动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

 

4、生理方面:

 

好动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家长可以根据以上四点比照一下,不要轻易就下结论说孩子是“多动症”。

 

如果孩子确实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建议到专业的医院进行一些评估检测

 

No.2

多动症治疗率低 大多家长不重视

 

 

中国大约有2300万多动症患儿,但接受持续有效治疗的还不到1%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都不认为多动症是“病”。尤其在上小学以前,都认为,小孩子嘛,淘气,活泼好动是好事。

 

 

直到孩子上学以后,上课听不进,成绩落后,脾气也不好,家长才感觉孩子出了问题。

 

何旭涛主任提醒说,其实,很多多动症患儿在婴幼儿期就有相关的症状了:

 

约30%的多动症儿童出生后就显得多动,不安宁,易激惹,过分哭闹、叫喊,母子关系不协调;

约有50%-60%多动症儿童在2-3岁时就显得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别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遗尿,大多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均困难。

 

 

多动症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一旦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症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做评估检测吧!

 

No.3

综合治疗 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有的家长可能会好奇,多动症应该怎么治疗呢?是否要像那些戴头环的孩子一样监测注意力呢?

 

何旭涛主任认为,任何单一的方式都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综合治疗。

 

什么是综合治疗呢?

 

第一步,要经过全面、精确的检查,并且和家长或老师,甚至孩子自己有全面的沟通后,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第二步,将药物、电生物理疗、行为康复训练等治疗方式结合到一起,多方面、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联合诊疗。

 

第三步,不可忽视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家长的关爱是治疗过程中最好的“催化剂”。

 

 

家长切不可把孩子当成“异类”,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不要让孩子过于紧张。

 

这样医院、家庭、患儿自身三管齐下,多动症的见效才能更快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