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症状
突然地大叫
脸上肌肉不自觉抽动
不受控制地挤眉弄眼
出现污言秽语
抽动症,一个近年来不再陌生的名词
一开始,也许只是家长的随手几句打骂
也许只是同学善意的几句嘲笑
也许只是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几声斥责
也许只是因为觉得家人给的爱不够多
慢慢的,慢慢的,孩子身体出现了异常
这些异常表现一般从很轻微的地方开始
可能是这样的顺序:
第1天~第15天:
眨眼睛。频率比较低,可能只比正常眼睛干涩眨的次数稍多一些。
吸鼻子。鼻子不自觉的抖动,有点像小白兔吸鼻子的样子。
清嗓子。喉咙感觉干痒或者有痰,或者伴随有吞口水的动作。
(抽动症前期症状和过敏性鼻炎比较相似,很多家长往往都会忽视)
第15天~第30天:
眨眼睛频率加快,一分钟可能会达到30次左右。
抽鼻子皱眉头,感觉孩子像在对你做鬼脸,安静注意力转移时变轻。
张嘴巴。抽动症慢慢严重以后,孩子会出现不自主的张大嘴巴的行为。
清嗓子声音变化为从嗓子内发出“哼”的声音,或者是“咕噜”像咽口水的声音。
第30天~第60天:
如果之前家长还没有在意,这时孩子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
眨眼睛。眼睛眨的特别频繁,有记录一个男孩抽动症最严重时候一分钟眨眼100多次。
翻白眼。眼睛上翻露出白眼。
摇头。头左右上下摇晃,像是在做颈椎康复活动。
耸肩膀,双手前掣。双肩不自主的向上抬,胳膊内侧向前翻起。
喉咙发出异声。可能是不清楚的说话声音,也可能会是骂脏话的咕噜咕噜声,需要认真听才能听得清楚。
上课开始控制不住自己。做小动作,自己偷偷笑,打人,发脾气。
01
抽动症不会“长大就好了”
在不明就里的家长或老师看来,容易误解为孩子染上了不良的小动作而大声呵斥,结果导致患儿愈发紧张而加重病情。
还有的家长觉得只不过是小孩子太顽皮了,长大了就好了,结果拖延了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神经与行为发育门诊何旭涛主任介绍:
抽动症的发病率大约为3%-4%,起病年龄多见于幼儿园阶段和低年级儿童,男孩的发病率要高于女孩。
如果较早发现且症状单一、轻微的话,按医嘱治疗就很容易控制住。
但这种疾病一般不会自愈,如果持续出现多发性抽动且症状较为严重的话,就需要通过药物、电生物理疗,配合康复训练来控制。
02
“老观念”误导多多
这种疾病,往往容易被一些“老观念”误导。
不少家长不愿面对“孩子有心理疾病”的诊断,直到孩子病情严重时才就医,或者治疗一个疗程发现效果不错,就不愿再往医院,甚至擅自中止治疗,导致孩子疾病复发。
国内有关权威资料显示,抽动症的发病诱因很多,遗传因素、产期损伤都是先天因素,包括剖腹产增多也是抽动症患儿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而后天因素则包括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习要求过高等社会心理因素,条件性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后形成的习惯等因素,严重感冒也有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作。
何旭涛主任表示:治疗过程中,家庭正确的心理引导也十分关键。
父母不要对抽动患儿过于担忧,也不要对患儿的症状进行提醒、指责和过度关注以造成“强化”作用。
应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和老师进行必要的联系沟通,对患儿的抽动“不予理睬”,可使症状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