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8点多,窗外正下着淅沥沥的小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会诊室里,小女孩小欢(化名)和家人一大早就到了医院挂号,他们从湖北来到重庆,专程为了儿童脑病康复专家陈旭红主任而来,因为4岁的小欢至今日常的行动仍然有很大的问题。
“孩子很幸福啊,一家人都来齐了。”陈旭红主任说,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来了,很少能看到这样一起来看病的家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对孩子的关爱。
小欢一家人带着小欢前来会诊
小欢今年4岁了,从一岁多的时候,家人就发现了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眼神无追踪,四肢无力。”小欢的爸爸说,他们带着小欢四处求医,也做过很多康复训练,包括全身针灸,可一年多过去了没看出显著效果,听闻陈旭红主任要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会诊,一大家人带着小欢专程从湖北赶了过来。
“我很努力,但我现在还做不到。”
初见小欢,这个坚强的小女孩让我们既心疼又欣慰。
心疼的是,她努力的样子,仿佛在告诉大家,她可以做得更好:
当陈旭红主任询问她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她虽然吐词不清,回应也很慢,但她依然很努力地发出了两个字的音;
当医生和助理们带着她做康复小游戏时,她伸出颤抖的手臂,用力按下玩具的按键,仿佛在向大家证明,她可以做到这些事情。
陈旭红主任带着小欢练习走路
才4岁的孩子,本应该活蹦乱跳的年龄,她却承受了太多——
不能跑跳,不能放手走路,连“坐直”这个在常人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她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和毅力才能做到。
欣慰的是,经过陈旭红主任的诊断,小欢只是运动发育迟缓,智力方面没有问题,可以听懂大人的说话,明白事理,只要将运动发育跟上来,她依然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
“感谢家人的支持,你们的爱是我最好的药方。”
和以往严肃的家长们不同,给小欢会诊的现场,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陈旭红主任一边告诉家长应该选择哪些在医院做的康复项目,一边手把手指导小欢的家人如何在家给小欢做康复训练。
陈旭红主任教小欢妈妈如何给孩子做康复训练
“首先,坐要有坐姿。”陈旭红主任说,家里应该给孩子准备适合的凳子,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标准的坐姿是要做到3个90度——脚掌与地面90度、膝关节90度、脊柱与大腿90度。
“只有做到了这些,孩子的训练才有效果,否则,做再多的训练都是白费。”陈旭红主任表示,给孩子做康复训练,目的就是让孩子能重建运动神经,最终达到生活能自理,如果训练之后连坐姿都不能正常,等于一切的努力都没有达到目的。
陈旭红主任观察小欢运动能力
小欢的奶奶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一边学习陈旭红主任教的训练方法,一边“现学现用”和小欢玩起了训练游戏。
可以看出,在如此和谐的家庭中成长,对小欢来说确实是“一剂良药”。
专家提醒:家庭康复很重要 切不可因溺爱而放弃
根据小欢的情况,陈旭红主任和小米熊儿童医院会诊专家团共同为小欢定制了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主要是解决下肢无力的现象,提高肌张力。
此外,陈旭红主任提醒,对于运动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医院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但家庭的训练也很重要。
陈旭红主任示范如何和孩子做康复游戏
除了陈旭红主任在现场的指导,家长在陪孩子到医院做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更多的康复方法,回到家后需要坚持巩固,切不可因为心疼孩子、溺爱孩子而放弃了家庭康复训练。
此外,在家庭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使用正确的方法,比如玩玩具,可以选择玩具电话、蘑菇钉、雪花片等有意义的玩具,利用每一次、每一分钟游戏的时间做训练,且不要着急,耐心等待孩子的进步。
“运动员都是训练出来的。”这是陈旭红主任在会诊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表示,康复训练贵在坚持,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有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久,家长不要心急,只要训练的强度对了,家长只需要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