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表明,我国孕妇贫血率约为17%,13-24月龄贫血率约为20%。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依然存在很大比例的孕期和0-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问题。
孩子缺铁会怎样?
可能大家都知道,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生产不足。
但你可能不知道,由铁组成的铁-硫蛋白质是很多重要酶的关键成分。
比如,没有铁-硫蛋白质,神经发育的关键步骤会失败,髓鞘就不能正常发育。
从孕期到出生后2岁是孩子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2岁以后,大脑神经就没有超级高速发展时期了。
所以,在这1000天中,关键营养的缺失会导致神经结构发育失败。缺铁,也不例外。
这种神经发育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在发育失败后,也并不会随着铁的补充而补偿回来。
神经发育不良可能会改变孩子的记忆力和空间意识。缺铁和贫血的婴儿和儿童往往会注意力延迟,认知记忆不良,追求奖励行为减少,社会交往不良。
甚至会造成青少年学习不佳,进而影响到成年生产力不足,学习能力缺失导致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
如果是女孩,还可能影响下一代的收入。
因为女婴缺铁,导致成年生产力不足,没钱没意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铁储备不足,怀孕后孩子的铁储备来源于母亲,所以孩子会继续缺铁延续低收入的状态。
每个孩子都缺铁吗,都需要补充吗?
这样说起来,似乎铁和智商息息相关,那么是不是补铁能提高智商呢?
错!补铁,并不是提高正常孩子的智商,但如果缺铁不补,则可能影响神经发育。
所以,补不补,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目前的状态。
如果孩子缺铁,最好从缺铁的状态就开始干预,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也许可以在影响神经发育之前就得到控制。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缺铁呢?
有的家长说,看脸色、唇色呀!
你又错了!缺不缺铁,不是靠看外表就能看出来的。
是否缺铁必须依赖于医学检验:
1.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静脉或手指血)
由于缺铁发展到缺铁性贫血有滞后性(也就是说缺铁一段时间后,身体耗光贮存的铁后,才能发展成贫血),所以血红蛋白虽然能提示贫血,但并不能有效检查到缺铁状态。
当6个月-5岁的孩子只要检测到血红蛋白低于110g/L,同时排除地中海贫血的时候,就可以很大概率判断是缺铁性贫血。
准确度:静脉>手指血
2.血清铁蛋白(静脉或手指血)
用血清铁蛋白(<12μg/L)作为指标可以更准确更早知道铁储备的状态。但是血清铁蛋白在感染状态容易受到干扰,不要用宝宝生病时候的检测结果来判断。
准确度:静脉>手指血
以上两种方法比较起来,用宝宝静脉血检测血清铁蛋白是目前最最最准确的方式,按照检测结果来补铁当然是最佳的策略,但是目前全世界也没有普及给4个月左右纯母乳喂养的孩子抽静脉血。
甚至全球很大一部分家长在6月龄的时候也并不会筛查血红蛋白,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选择一些替代方案:比如美国儿科学会就支持,4-6月龄不筛查直接预防性补铁。
那么,补铁应该怎么补呢?
由于刚刚开始吃辅食的宝宝,进餐量都非常少,而各种食材中铁含量特别高的食材又相对较少,如果完全不考虑强化食品,很难保证长达半年时间每天都能达标。
而网传的一些“网红”补铁食材,实际铁含量不高,或者很难每天吃。
比如猪肝,每天得吃30g左右才能补齐铁缺口。但这样的话,维生素A的摄入就超量了,所以目前都推荐孩子一周内食用动物肝脏不要超过2次。
因此,总体来说纯母乳+膳食,即便6个月就开始加肉,也因为宝宝的进餐量非常低,以及各种平均食材的铁密度很低,达不到6-12个月宝宝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铁量。
所以6-12月的宝宝必须依靠铁强化食品才能够满足膳食铁的需求。
各国都在强调辅食添加铁强化食品,或者预防性补铁来提高铁的摄入量。
铁强化食品应该怎么选?
最常见的铁强化食品就是铁强化米粉。但是由于各国的食品法规标准不一致,所以即便同样是铁强化的米粉,含铁量也是差距巨大的。
按照我国国标GB 10769—2010《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对婴儿配方食品中铁的添加要求,100g国行米粉最高只能添加约8.36mg铁。
如果宝宝一天吃20g米粉,能补充的铁只有1.6mg。
这样算下来,国标体系下国行以及国产米粉所带来的铁含量都是远远不够的。
对比美国标准的米粉,以某品牌为例,15g米粉约含有4.95mg铁,是国标最高含铁量的4倍多。这样基本上铁的缺口就满足了。
但是,如果不愿意麻烦海淘美国版米粉,还可以选择直接添加铁剂,将每日的总的铁的摄入量补充到10mg左右,一般再补充个5mg左右的铁剂就够了。